鸿胪寺最初用来做什么?
  鸿胪寺主管朝廷礼仪、朝会和宴会。该寺沿袭明制而设。顺治元年(1644)设立之时,裁去明制中的中的左、右少卿和左、右丞之官,隶属于礼部,后经过数次独立和礼部兼管的变动,最终成为独立机构。鸿胪寺长官为卿,正四品;其下设有少卿2人,从五品,满汉各1人,在列位卿中地位最低。以下还有鸣赞、学习、序班、主薄和笔帖式等官,满汉均有,为从八品、从九品不等。
鸿胪寺最初用来做什么?鸿胪寺的地址在哪?
 鸿胪寺的地址在哪?
  原址在北京正阳门内兵部街,建于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。鸿胪寺虽称作寺,但实际是一座司礼的机关,专门负责朝会和宴飨等礼节。初次进京的文武官员和外国使臣朝谒皇帝都要到鸿胪寺报到,安排定的日期在鸿胪寺的习礼亭(也叫演礼亭)学习觐见的礼仪。
 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,鸿胪寺衙门被焚毁,习礼亭幸免,后英国军队用鸿胪寺基址做操场操练部队,清政府只得将习礼亭迁入户部街礼部衙门院内。清末,礼部改为典礼院。辛亥革命后,1912年典礼院由盐务署占驻。1915年,盐务署将此亭捐给中央公园(现中山公园)。现在习礼亭在中山公园社稷坛南门外。
  鸿胪寺的职责:
  凡外国或少数民族的皇帝、使者,到长安朝见皇帝或进贡,鸿胪寺须按等级供给饮食及招待。另外,鸿胪寺也须对进贡物品进行估价,拟定回赐外国皇帝、使者的物品种类和数量。
  凡朝廷大官在长安去世,鸿胪寺则要代表中央政府,为死者提供不同等级的葬礼用具和仪式,并慰问死者家属。
  鸿胪寺的又来:
  《明史.职官志三》:“鸿胪[寺]掌朝会、宾客、吉凶仪礼之事。凡国家大典礼、郊庙、祭祀、朝会、宴飨、经筵、册封、进历、进春、传制、奏捷、各供其事。
  外吏朝觐,诸蕃入贡,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、谢思,若见若辞者,并鸿胪引奏。
  岁正旦、上元、重午、重九......皆赞百官行礼。”鸿胪寺 旧置判寺事一人,以朝官以上充。
  元丰官制行,置卿一人,少卿一人,丞、主簿各一人。
 
卿掌四夷朝贡、宴劳、给赐、送迎之事,及国之凶仪、中都祠庙、道释籍帐除附之禁令,少卿为之贰,丞参领之。
  凡四夷君长、使价朝见,辨其等位,以宾礼待之,授以馆舍而颁其见辞、赐予、宴设之式,戒有司先期办具;有贡物,则具其数报四方馆,引见以进。
  诸蕃封册,即行其礼命。若崇义公承袭,则辨其嫡庶,具名上尚书省。其周嵩、庆、懿陵庙,命官以时致享,若凶仪之节,宗室以服,臣僚以品,辨其丧纪而诏奠临赙赠之制。
  礼仪成服,则卿掌赞导之仪,葬则预戒有司具卤簿仪物。分案四,置吏九。其官属十有二:往来国信所,掌大辽使介交聘之事。